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今年两会,持续关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带来了《关于相关职能部门加快落实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刘希娅委员指出,为了应对整治,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采取在小区里租房居家补课的方式继续开展。居家补课大部分资质不符合要求,培训场所具有极大安全隐患和隐蔽性,难以发现和治理。培训机构与学校的暗箱合作从“地上”转为“地下”,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居家型补课发展迅猛,其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嫁接具有隐蔽性。为此,要加大对居家型培训机构的排查清理取缔。
居家型补课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治理居家型补课,从操作角度看,必须针对培训机构在小区租房补课的居家型补课、教师居家型补课、教师上门家教不同情况,分而治之。针对培训机构在小区租房补课的居家型补课,这其实就应该按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统一治理,只不过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地点选择在居民区而已。而治理教师的居家型补课,则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解决教师的居家型补课补课问题,关键在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随着国家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一些没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转战地下,选择到居民区租房,继续开展培训,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对于这类居家型培训机构,监管部门要和社区协作加强排摸监管,但是,还必须思考,为何这些机构没有合法资质,还能继续在小区内租房办培训班?家长为何还会送孩子到这些机构学习?这一定程度表明,家长是存在对培训的需求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考虑家长实际上存在的对培训的需求,如果不管需求,只对培训供给进行治理,那么,治理在关掉不具资质的培训机构的同时,会提高培训价格(培训机构的培训成本增加,加上市场需求因素会推高培训价格),在家长不能承受更高的培训价格时,没有合法资质的低价的培训机构就会有市场生存空间。希望家长举报这类培训机构是不太现实的,甚至有的培训机构就是由家长帮忙牵线在小区内租房开展培训。
为此,需要调整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思路,一方面,应该设置合理的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准入门槛高,貌似可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质量,但是,会导致培训供给减少、培训价格升高,从长远看,这并不利于培训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在治理培训供给时,还必须疏导培训需求,这就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